close

前言

APPLE 1iPadSteve Jobs就像擁有魔法的哈利波特,徹底改變了世人的數位生活。像他這樣少年得志的成功人士,創立的蘋果卻又被逐出蘋果,自立門戶後千迴百轉又被延攬回到他最愛的蘋果,當然過程中的努力與堅持猶如雲霄飛車,時而驚險刺激時而緩慢爬行,全程繃緊神經超乎常人想像。研讀他的傳記幾度令我因他的堅持完美而動容;因他的坦白直率而欽佩—雖然這樣有時傷人又傷己;因他能達到自我實現而心生景仰,畢竟要達到馬斯洛最高的需求層次是條孤獨的路。

Jobs的創意使世人讚嘆,但更令人好奇的是他特立獨行的行為模式,包括傳記的催生。別人總說他是愛控制的人—連自傳也不例外,因為很少有一本自傳是被立傳者在生前即主動尋找適合的人選(Walter Isaacson)來撰寫—Jobs唯一授權。但這次出版傳記,Isaacson與Jobs進行四十幾次的深談,一向注重隱私的他,破例Isaacson同意採訪他的親人、朋友、同事、競爭對手等,總人數超過100人。他不像過去一樣極欲控制所有的細節,相反的,他完全放手。

至於出傳記的原因,他則說「我希望我的孩子了解我。我沒有辦法常常陪伴在他們身邊,因此我希望他們知道為什麼,並了解我做的事。再者,自從我生病之後,我想萬一我死了,還是有人會寫我的事,但他們寫的都不是真正的我。他們哪知道甚麼,只會亂寫。因此我得確定,有人真的聽到我的說法。」顯示出強人背後渴望的是被了解。這本傳記絕不是歌功頌德的欽定本,是它讓世人更認識蘋果之後的Jobs。

Jobs的豐功偉業為世人所熟知,但更吸引我的是他的成長背景對其心理的衝擊,影響到他對自己的看法與對人的關係,進而沉浸在極端禁食與東方禪學的冥想裏,甚至是迷幻藥的飄飄然中追尋自身的存在價值。

成長過程造成獨特的性格

他是個一出生即遭棄養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他不僅知道遭到親生父母的遺棄,也在養父母的寵愛裡感受到自己的與眾不同。Jobs說:「我(養)父母都了解我不同於一般孩子,覺得責任更大了。能給我的,他們一定做到,像是送我到更好的學校,盡力滿足我的需求」養父也是他人生的第一個伯樂,欣賞他的聰明、包容他的個性、支持他的理想。Jobs雖然不幸被拋棄了,卻又很幸運擁有對他視如己出的養父母。被棄的痛苦與受寵的驕傲,這兩股背離的力量在他心靈拉扯著,並且在他的人生縈繞不去。

東方禪學與禁欲的思想形塑敏銳的直覺力

在1970年代,就在美國漸漸從越戰的泥沼抽身之時,學生不再對政治那麼狂熱,此時充滿在校園的是追求性靈覺醒的氛圍,吃素、修禪、迷幻藥、搖滾樂這些元素都融入在Jobs的大學生活之中。他認為他的心靈不只從禪學汲取養分,也從迷幻藥得到滋潤。

大學時,Jobs發現自己受到各種性靈和啟蒙的書吸引,對東方的思想極有興趣,尤其是佛學中的禪宗。他說:「我開始了解,直覺頓悟與知覺要比抽象思考和邏輯分析來得重要。」因為禪學的影響令他凡事喜歡依靠直覺,而非邏輯判斷。但他跳躍式的思考又像是與生俱來,無法預期又充滿了魔力。

還有另一本對他影響他一生飲食習慣的書,就是拉佩(Frances Moore Lappé)極力倡導素食好處的《一座小行星的飲食》。Jobs從那時起就幾乎不吃肉,而且會採取極端的飲食方式,像是灌腸、禁食或是連續幾星期只吃一、兩種固定的食物,如胡蘿蔔沙拉或是蘋果。讓他的飲食習慣走向極端的是他讀了二十世紀初德國營養學家伊赫特(Amold Ehret)在《非黏液飲食療法》(Mucusless Diet Healing System)這本著作提倡只吃水果和不含澱粉的蔬菜,而且人需要長一點時間的禁食藉以讓身體變得潔淨。他希望透過禁欲和簡樸的生活習慣藉以提升性靈的層次。他相信克制自己的欲望才能得到快樂,也知道大多數人都不了解的公式:物極必反。

不管是原始吶喊療法或是只吃蔬果避免身體產生黏液,都是他滌淨自我的方式,最終的目的是要藉以拋開一出生就遭拋棄的痛苦。他曾跟友人說,被親生父母拋棄這件事,讓他深感憤怒。

站在人文與科技的交會口                                             

Jobs曾在大學旁聽一門研究字形的課,也在無心插柳之下種下美學的種子。他說:「我從這門課了解襯線體和非襯線體的字形特色,也發現不同字型的字母間距會有所不同。我覺得字形學真是有意思,不但優美,且蘊含歷史和藝術涵意,這些都是科學捕捉不到的。真是太有趣了。」爾後他所有的產品在外觀、觸感、使用者介面的設計,甚至是顏色選擇都充滿了美學的浪漫元素。他認為蘋果能打動人心的主因是產品有很深的人文淵源,但我認為這個幕後讓工程師變得像藝術家一樣偉大的推手,就非Jobs莫屬。

 

超越死亡

後來,他在2003年10月確診罹患胰臟癌。

疾病非但沒將他的工作鬥志澆熄,反而像火上加油般越燒越旺。彷彿自知來日不多似的,只要一恢復體力,他立即滿懷熱情的投入工作。那把火不僅將他照亮也令閱讀的我感動。最後,我才明白這是他的選擇,他是帶著強烈的使命感回來。

這讓我想起,偶然看到電視採訪藝術作品(皇家蝴蝶)被美國史密森尼國家歷史博物館列館典藏,成為館內首位且唯一典藏的華人珠寶藝術作品的珠寶設計師趙心綺(Cindy Chao),當時記者問她會持續在這個行業多久,她說「雖然因為珠寶設計令視力變得每況愈下,但就算眼睛只剩十年的時間,還是會繼續下去。」我從說出這段話的她眼中看到閃爍著堅毅的光,就像Jobs堅持自己的理想一樣,他們已經將生死置之度外,只要活著一天就要有燃燒的熱情,豁出去的準備。

結語

最後,這是他在2005年已經知道罹癌之後,在史丹佛大學畢業典禮對畢業生說三個他自己的人生故事,以及所得到的體悟:

第一個故事是有關他從里德學院休學的事。「從此我再也不用去上那些我沒興趣的課,我開始把時間拿去聽那些我真正有興趣的課。」

第二個故事是關於他被蘋果開除,結果因禍得福的事。「成功的沉重負擔被重頭來過的輕鬆所取代,每件事都不再那麼確定。」

第三個故事是他被診斷出癌症。「知道自己即將死亡,是我在面對人生抉擇時,最重要的憑藉。因為幾乎每件事,包括所有外界的期待、所有的驕傲、對窘困或失敗的恐懼,在面對死亡時,全部消失了,剩下來的才是真正重要的東西。知道自己即將死亡,也是超越得失心這個陷阱的最好方法。既然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為什麼不順心而為?」

僅此紀念在瘋狂中看到的天才,Steve Jobs。

 

參考書目

廖月娟、姜雪影譯(2011),賈伯斯傳,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ayapw 的頭像
yayapw

同庵小記

yayap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